阅读历史 |

戏明 第188(1 / 2)

加入书签

听文哥儿的说法,他以后还会带别的读书人来玩儿,一个两个不是国子监的学生就是顺天府学的学生,且他们爹大都是当官的!

瞧瞧,不仅文气来了,官气都来了!

这叫里长怎么拒绝得了?

必须得把小神童想种的庄稼伺候好!

赵渊:“…………”

里长都这么说了,他还能怎么办?

而且他本身就喜欢种东西,自然对文哥儿吹嘘的“百家米”计划很感兴趣。

两边直接把田地和人手都定了下来,要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人手,也可以直接由赵渊在村里请。

由于离收租日还挺远,文哥儿连钱都不用掏就顺利把契约揣进了口袋。

倒是王老爷子把带在身上的钱都花出去了。

他租的是一大片山头,怎么都得先给点钱。

祖孙俩一个看着自己的山,一个看着自己的地,心情都欢畅得不得了。

脸上的欢喜表情瞧着简直是一模一样的。

等他俩终于乐够了,转头瞧见对方那满脸的傻笑,顿时又相互嫌弃起来。

老的直摇头说“就这么小一片地也值得你这么乐呵”。

小的也不甘示弱地回了句“就这么小一片山头也值得你这么乐呵”。

最后都心满意足地揣上契约回城去了,准备等天气更暖和些再过来玩耍。

作者有话说:

祖父:糟心孙子!

文哥儿:糟心祖父!

震惊!居然有人更了一万字!不是三千字,不是六千字!而是一万字!

呜呜呜!这么努力!

注:

1古代女人一直生:一直到建国初,很多家庭都还是这样一直生一直生,记得我们祖父母外祖父那一辈,大都至少五六个兄弟姐妹,中间还有些是夭折的,唉。

建国初的计生宣传就有过这样的说法:坚持避孕少生孩子,可以把女人从家庭解放出来。

-

2辣椒是茄科植物,我搜了搜茄子的种子,看起来居然蛮像的

祖孙俩回到家文哥儿就蹦蹦跳跳地跑去跟他祖母讲他们已经签了契约的事。

对于这飞速的进展,岑老太太简直惊到不行,看向王老爷子的眼神颇有些埋怨。

小孩子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你们说要去租地才说了几天啊?还不到两天吧?今天出门一趟就把租赁契约带回来了有你这么当祖父的吗?小孩子不晓得货比三家你难道不晓得?

王老爷子略有些心虚,不过想到那边的景致腰杆又重新挺直了。他说道:“那边山好水好等我在那建个余姚那样的竹轩,再带你过去看看,一准你也会喜欢。”

这些年儿子孝顺的钱他都没花难得碰上这么合心意的地方,怎么都得好好布置一番邀些人过去相聚赏竹。

左右又不是要住的,竹轩就地取材随便搭一下,能遮阳挡雨就成了,费不了多少钱。

王华回到家得知祖孙俩不仅把契约签了还准备继续往里投钱一时有些无言。

他的感想和岑老太太是一模一样的可惜他不敢说甚至不能像他娘那样给他爹一个谴责的眼神。

能怎么办,只能随他们去了。

对于自家老爹建竹轩的想法王华也是支持的老人家多出去散散心也挺好。而且平时要是他们缺聚会地点了也可以借他爹的竹轩来聚聚。

好歹他爹外号竹轩翁当儿子的怎么能连他想要个竹轩都满足不了。

王华当场掏了钱给他爹当筹建经费。

文哥儿就在旁边巴巴地看着他爹的钱袋子。

于是王华问他:“你的预算写好了?”

文哥儿一下子蔫了。

对哦,地都租好了,他预算还没开始写!

文哥儿麻溜回去列预算,力求把所有款项都列上去,绝对不遗漏任何需要花钱的地方。

地和负责人都挑好了,这部分的经费反而是最好列的,剩下的就是预估别的花费了。

比如不能蹭他祖父车时的车马费(一个月两趟不过分吧)。

比如“百家米”计划参与人聚餐的餐饮费(一个月一次不过分吧)。

比如租借耕牛、农具以及购买肥料等等的花费(总不能让人赵渊贴钱干活吧)。

这一算之下,还真是好大一笔钱!

没想到种个地也这么费钱!

文哥儿反复检查,觉得没遗漏了,就屁颠屁颠找他爹申请经费去。

王华拿过他的预算表一看,写得倒是很清晰,还用上了看起来一目了然的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出相应资金会花在什么地方。

可仔细一看,王华就乐了。

这小子连“立个稻草人”“田里养泥鳅”“田梗种苜蓿”都列了进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不是租了一块田,而是直接买了个大庄园,要不哪来那么多要钱的名目?

王华说道:“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