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第313(2 / 3)
风土人情,读来着实叫人心向神往,想来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家乡出现在书里时都会很开心。
朱祐樘是知晓文哥儿和太子的那番对话,才想到要讨这本《饮食诗话》来看看,读完后只觉这书深入浅出、老少咸宜,不印出来着实可惜了。
第二日丘濬和李东阳入宫讲经筵,朱祐樘便和他们提起让司礼监来印《饮食诗话》的事。
文哥儿是朝廷特许入翰林院读书的翰林秀才,从身份上来说,他也是吃公家粮的人。
既然有这么一重身份在,他写的书算在翰林院头上没问题吧?既然书能算到翰林院头上,那么让内廷来承印就很正常了,完全不算什么公器私用。
近年来各地天灾不断,朝廷在救灾赈灾、减免赋税徭役之余,也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和引导,不能让百姓认为大明不得天命。
朱祐樘之所以从一开始便格外看重文哥儿这个神童,远远不仅是因为对这小孩儿的喜爱,更是因为文哥儿出生得巧。
文哥儿恰好生于弘治元年,又这般聪慧过人,朱祐樘想借他这神童名头振一振民心是很自然的事。
老天都给弘治一朝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小神童了,怎么能说天命不在他身上、怎么能说天不佑他们大明?
按照文哥儿的说法,这就是物质精神两手抓!
既要赈灾到位,也要鼓舞人心。
丘濬和李东阳都和文哥儿要好,朱祐樘便趁着他们讲学的机会把这事儿拿出来商量。
一切都要名正言顺地来,可不能让好事变成坏事。
丘濬和李东阳对视一眼,没想到文哥儿这小子印个诗话还能劳动司礼监那边出马。
既然朱祐樘都开口了,他们自是不会反对的,都表示这事儿没啥问题,他们回去后便着手安排。
李东阳一回到翰林院就跟文哥儿讲了这事儿。
你的书现在不是你的书了,现在它是翰林院的书,你不用自己去找人出书,到时候对接一下司礼监经厂那边就完事。
说完了李东阳还很是复杂地看了文哥儿一眼真不知道这小子走的是什么运道居然能让陛下这么上心。他感觉这小子也没干什么溜须拍马的事啊?
见文哥儿也是一脸迷茫,明显不是他自己找太子走的后门李东阳便道:“既然陛下开了口你只管等着就是了。正好让经厂那边拿你的《饮食诗话》给他们练练手,免得他们的手艺生疏了。”
按照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匠籍的后代必须当工匠不过也不是绝对的,要是这家人生了两三个儿子留一个下来干活就行了;要是生了四五个儿子,得留两个;要是生六个以上,得留三个。
剩下的那些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能耐去干点别的事,倒也不是非得子承父业不可。
至于那些继承了父亲手艺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得走正经流程了。
他们可以视个人情况决定来不来京师轮班。
要是愿意来轮班替朝廷干活可以意思意思地从工部拿点俸粮;要是不愿意那就纳银免班你给了钱朝廷就能拿来雇人补缺。
有些手艺好且离得远的算了算来回的路费以及长达数年的误工费,觉得还是纳银划算不少人便决定直接给朝廷交钱。
这来给朝廷轮班一轮至少是一两年朝廷不安排活就闲着期间也不能去接私活手艺可不就容易生疏吗?
难怪但凡有点本事的匠人宁愿交钱都不愿意来轮班,只有那些个手艺寻常的愿意来混日子。
文哥儿琢磨了一下司礼监经厂的情况,明白了!
光禄寺对应的是改开前的国营饭店,对顾客爱答不理还没人敢投诉;司礼监经厂大抵就是改开前的国营工厂,朝廷安排多少活干多少活,不管干得好不好都没几个工资,干得太快太好还要被同事埋怨:“少干点吧!你这么努力,岂不是显得我们在偷懒?”
这可是个除了当官外人人都要无偿为朝廷义务劳动的时代,干多干少都没钱,大伙偶尔想要摆摆烂也是人之常情!
文哥儿也不是非要自己去找人印不可,既然当今圣上金口玉言说要让司礼监帮他印,那他就去观摩一下司礼监名下的国营印刷厂好了!
下午文哥儿溜达去见朱厚照,就见朱厚照一脸郁闷地坐在那儿。
文哥儿奇道:“怎么了?”
朱厚照已经得知了他父皇要让司礼监印《饮食诗话》的事,气呼呼地说道:“孤不行,父皇为什么可以!”
都是让司礼监印书,怎地他父皇吩咐司礼监那边就行了!
文哥儿就把其中的不同给朱厚照讲了讲,他也是没想起自己还是个翰林秀才来着。
翰林院本来就是皇家御用秘书团,挂在翰林院底下的书由皇家御用印刷厂来刊印有问题吗?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就是名正言顺。
这个理由要是由他自己来讲,未免有种厚颜无耻钻空子的嫌疑;可要是由朱祐樘这个大明一把手来讲,那就是皇恩浩荡啊!
想想看,如果你是翰林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