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八章 雪花(1 / 3)

加入书签

大概是午间招待记者及南京来督战的两位大员时吹了风,黄昏前,杜聿明的病情加重了不少。

尹副官捧着份电报,忧心忡忡地站在门口,想必已经意识到这消息对他很是不利,但电报中所述军务之紧要,又没法让他坐视不理。杜聿明瞥见他在门前踌躇,向他轻轻招了招手。副官只好走进门把电报递给他,果然见他霍地起身,一手抓着电报,另一手拄着手杖,竟然就这样大步流星地冲出了门。

外头正风大,他连件斗篷也顾不上穿,出门走了两步,迎面被凉气一激,又急促地咳嗽起来,这回咳得脊背都弓了下去,人也快站不住了,倚靠着墙停下了脚步。尹副官才取了斗篷跟出来,见此情形,忙不迭地直冲到他身旁,搀扶起他一侧臂膀。这年轻人是跟在他身旁有些年头了的,这时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感同身受,一双眼圈都红起来。杜聿明凭着他的手臂勉强站直了身,低声问他:“刘总司令在什么地方?”

副官哽了哽,答道:“在作战室。我刚才路过,听着像是正跟蚌埠通电话。”

杜聿明苦笑了一声:“过了今日,恐怕电话也接不通了。”才说了两句话,又掩口咳嗽起来。

尹副官红着眼说:“我还是扶您回屋里休息……”

杜聿明摆了摆手。他的胸口和喉咙正像刀割一样疼,就算他巴望自己此刻能短暂地做一个哑巴,可手头上还有数不尽的麻烦事等着他,比如,同样的消息此时恐怕已传到了南京,来自总统府的责问很快就要到了,难道那时他也要继续装聋作哑,指望如此能蒙混过关吗?他艰难地清了清嗓子,竭力使自己说话的音调易于辨认,对他说道:“我去作战室。你不用跟来,先把消息传给三位司令,请他们立刻来开会。”

副官遵从他的命令,撒腿向通讯处跑去。杜聿明攥住电报,加紧脚步走过半面透风的长廊,手杖急促地在结霜的地面上叩响。绕过最后一处拐角,就是作战室的大门,刘峙刚刚放下听筒,看见他,便摇着头,唉声叹气起来:“糟糕哇,实在是糟糕!”

杜聿明忽而又无言了,走到近前,单手支住沙盘,颓然地望向葱绿一片的丘陵和平原。一个作战参谋颇为主动地替长官分忧,伸手拔去了宿县上摆放着的旗帜,但刘峙不怎么领他的情,黑着脸冲他挥手,把他赶去了另一边。

“宿县一丢,咱们现在是转移不成,撤也撤不了了。”他自顾自地说,“这不就快成了共军的瓮中之鳖了吗?”

这话与外头的寒风起了同样的效用,杜聿明又剧烈地咳嗽了一阵。刘峙身形富态,见状却很灵敏地一转身,恨不得立马避出三丈开外。杜聿明的目光停留在沙盘上,觉得那片绿色猛然间模糊了一瞬,于是短暂地合眼片刻,才迫使它们重新变得清楚。他无力去计较刘峙的态度,就算他此刻真有余力,也绝不能对自己的上司兼老师回以驳斥或责备的言语,这是在这个体系中生存着的人早已习惯和麻木了的法则之一。他吞咽了一下,艰涩地开口道:“老师,宿县的战略位置何其重要,怎么——”

——怎么能只留下一个师的兵力来防守,怎么会如此轻易地就丢了?

宿县位于徐州与蚌埠之间,不但储备有大量的补给弹药,更是双方维持联系、相互支持的战略要道。因此,徐州与蚌埠早就商定,孙元良兵团北上防卫徐州之后,由刘汝明兵团调派兵力负责宿县防务。果然,刘峙下一句便紧接着说道:“这就要问刘汝明了!我早就催促过他多少遍,让他北上固守宿县,可是他呢?为了保存实力,他根本就不执行命令!”

事后他想,这一点确实也没什么可怀疑,即便刘汝明整个兵团那时都钉在了宿县,至多也只能多苟延残喘些时日,代价却毫无疑问是他的所有家底。但在那时,他心中免不了更多的是愤怒与无奈,愤怒于这一招不慎恐有可能使得满盘皆输;无奈于这样的事从不鲜见,倒不如说此时不想着自保的,才是异类怪奇。杜聿明不由得冷笑:“倘若人人都想躲着共军、都只想着自保,那还有哪座城可以守得住,什么仗可以打得赢?”

刘峙道:“现在抱怨这些还有什么用呢?还是想想,该怎样向老头子交代吧。”

话音未落,铃声便响了起来。

两人同时向电话望去。刘峙显然不打算主动触这个霉头,手一指电话机,眼睛接着向他一望,意思是让他先来。这倒也不出人意料,他叹口气,上前几步拾起了听筒:“我是杜聿明。”

听筒里传来一声咆哮:“找刘峙!”

杜聿明拿下听筒,递向一旁。后者接过,估计是那头的责骂实在难听得厉害,他脸色不多时便阴沉了下去,嘴上则敷衍地应道:“属下无能,不能替总统分忧,实在是该死。”旋即话锋一转,“不过,光亭来到徐州后,军事指挥权,我早就全盘交给他了,是不是让他来解释更好?”

听筒于是又回到了杜聿明手里。他虽然病着,却还没有傻到干等着听训的地步,因此先一步说道:“校长,宿县之失,我负有重大责任,请您责罚。”

远在南京的骂声紧接着透过线路,劈头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