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九章 活着(1 / 2)

加入书签

从野司到济南半日的车程,对她来说比跨越千山万水还要遥远。

负责接待她的干事细心周到地指着周围的建筑向她逐一介绍,说这里曾是英国领事馆,现在则是山东军区政治部图书馆,里头储存了许多苏联赠送的书籍。在淮海战役及济南战役中被俘的其他将军们暂时还在潍坊,眼下这里只有杜聿明一位俘虏。

也正因为如此,这座图书馆并没有给人监狱似的氛围。一路走来,她看见不少学员干事手持书本正钻研学习、交流思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似乎都不知道自己正和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一方的最高指挥官近在咫尺。穿过几座楼房及回廊、庭院,最里头不起眼的地方还有几间小屋,干事说:“杜聿明就住在那里。我们并没关他的禁闭,假如他愿意,白天出来散步或去读书学习都可以。可是,他宁可自己待在屋子里头什么都不干,也不出来见人。”

阮静秋随他走到近前,先透过窗户缝向内悄悄望了一眼。谁曾想这一眼却吓了她很大的一跳,因为屋里头的这位俘虏竟然带着手铐和脚镣。她急忙问:“为什么要给他带着这些?他身体有病,一条腿又有残疾,绝没有办法逃跑。你们不该这样对他呀!”

干事赶忙解释:“不是用刑,是怕他自杀。他被俘虏之后没几天,就在房间里头把自己撞了个头破血流,你瞧,伤疤还在那里!之后到了济南,又偷藏了一大把安眠药。要是不带着这些,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没命了!”

阮静秋怔怔望着窗户的缝隙。屋子里头的那个人侧向窗户坐着,身形样貌看上去比突围前更瘦削,脊背微弯,一只手扶着摇摇欲坠的眼镜,正有一搭没一搭地翻动桌上的书本。忽然间,他像是感觉到什么,转头向窗外望了过来;阮静秋则条件反射一般,立刻转过身,躲开了他的目光。

干事对她的反应感到很奇怪,问道:“阮医生,你不进去瞧瞧?”

阮静秋从口袋里摸出笔记本,写了几样药品、器械的名称后递给他:“麻烦你帮我找齐这些东西,我想顺带帮他检查一下身体。还有,我能借用一下你们的厨房吗?”

外头的晴天一如既往,这使得杜聿明无可避免地在屋门打开时被晃到了眼睛。他不得不闭上眼,侧头避开过于明亮的光线,猜想大概是送饭的时间又到了。

他听到碗筷轻微的碰撞声,感觉到食物的热气和香气与他近在咫尺,但同样近在咫尺的似乎还有另一个人。说来真是奇怪,对方明明已放下了碗筷,却不见有要离开的意思,反倒站在他面前一动不动,他甚至能听见对方略显急促的呼吸。

他只好半睁开一只眼睛,在模糊的视线中瞥见了对方擦洗整洁的鞋尖。他随即问道:“你还有什么吩咐?”

鞋尖的主人像是陡然间僵直住了,过了许久,才吐出一声夹杂着颤抖与哽咽的回应:“光亭,是我。”

杜聿明怔然,缓缓抬起头望去——不是他在做梦,更不是他看花了眼,一个活生生的阮静秋正在他面前,一滴泪从她脸上落了下来。

“原本是想给你做碗羊肉泡或羊肉面的,但厨房没备着现成的东西,临时再熬羊汤、炖羊肉,你就得饿肚子啦。”擦掉了那一滴泪,她又恢复了笑眯眯的模样。她用钥匙暂时打开了他的手铐,然后在他对面坐下,把勺筷都递到他手里:“我看来看去,正好看见有馄饨皮和肉馅,就试着包了一点馄饨。只是,我这点三脚猫的工夫比南京城里的那位老板肯定差多了,你别介意,就当尝个新鲜。”

杜聿明品尝了一只馄饨,微微点头:“味道很好。”又放下了勺筷,抬头看向她:“你还活着,也很好。”

这两句话说得多么简单平常,阮静秋却鼻子一酸,差点又要落泪。两人只隔着一张小木桌,这距离足够她看清他额头上那片结着血痂的伤疤。这条伤口很长,创面比她想象中更大,足见他当时抱了必死的决心,想凭借这一下撞击彻底结果自己的性命。但他活下来了,人活着当然是件好事,只是,对于当下的他来说,活着只怕是比死更痛苦的折磨。

“我还带了药来,”她说,看他没有再动筷的意思,又连忙补充,“不过不着急,等你吃好了再说别的。”

杜聿明平静地回答:“不用了。我只想问你,雨庵是怎么死的?”

阮静秋一怔,慌忙垂下眼睛:“你还是吃些东西再……”

杜聿明仍看着她,重复道:“雨庵是怎么死的?”

阮静秋怎么忍心对他说起当时的情景?那片止不住的血和那个冰凉僵硬的人,到现在还执着地纠缠在她的噩梦里。她以为自己编造的话语同样也能够搪塞他,于是说:“我不清楚,或许是突围时中了枪……”

杜聿明忽然站起身。他拖着脚镣,向自己的床榻艰难地迈出了两步,沉重的铁链摩擦在地面上,发出令人战栗的声响。很快,他又回过身,仍拖着铁链走回桌旁,将一份报纸摊在桌上,而后指着头版报道中,那张尸体的照片,一字一句地说道:“手枪、步枪与机枪子弹造成的伤口是完全不同的,我分得清楚。你没有跟我走,那么必然就是跟他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