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他们身处的地方是湘河郡的乐安县,周太妃的故乡就在乐安县。 &esp;&esp;曲渡边拦下一名百姓:“敢问兄台,当地官署在哪里。” &esp;&esp;百姓指着右手边:“那边,衙门门口。没被淹的、从河里爬出来的,都在那里了。” &esp;&esp;“多谢。” &esp;&esp;曲渡边和禹若牵着马去了县衙门口。 &esp;&esp;一路走">
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267章(1 / 2)

加入书签

&esp;&esp;他们身处的地方是湘河郡的乐安县,周太妃的故乡就在乐安县。

&esp;&esp;曲渡边拦下一名百姓:“敢问兄台,当地官署在哪里。”

&esp;&esp;百姓指着右手边:“那边,衙门门口。没被淹的、从河里爬出来的,都在那里了。”

&esp;&esp;“多谢。”

&esp;&esp;曲渡边和禹若牵着马去了县衙门口。

&esp;&esp;一路走过去,城中都是浑身湿漉漉的百姓,两边搭起来了一些避雨的草棚,人就蜷缩在里面。

&esp;&esp;挤挤挨挨。

&esp;&esp;混杂着一些腐烂和臭气。

&esp;&esp;受伤的人群不少,还有血腥味。

&esp;&esp;曲渡边屏住了呼吸,蹙眉四下一扫,没看见几个大夫,甚至没有多少药味儿。

&esp;&esp;衙门门口有施粥的,粥棚外面围了一圈护卫,防止百姓争抢。

&esp;&esp;不少人都捧着碗排队等粥。

&esp;&esp;“大人!多给一碗吧!求求你们了,半碗也好!”

&esp;&esp;曲渡边循声看去,只见一女子跪在地上,怀中用布带绑了个婴儿,不住地在跟粥棚外的官差磕头,“半碗,半碗粥就好,求求你们……”

&esp;&esp;官差无奈道:“一人一日只有一碗,哪能因为你例外?若都例外,别人还吃不吃了?”

&esp;&esp;女子还是在磕头,有人看不下去了,道:“妹子,去旁边吧,官爷说的对啊,你吃了两碗,旁人就少吃一碗。”

&esp;&esp;她额头上都磕出了血。

&esp;&esp;曲渡边微微皱眉,走上前去,乙十二在旁边挡开人群。

&esp;&esp;他站在粥棚外,往大锅里看了一眼——

&esp;&esp;只有些汤水。

&esp;&esp;哪里是粥,不过是有点米味儿的热水罢了。

&esp;&esp;他记得湘河郡设立了义仓,如今天灾降临,施于百姓的粥为何如此稀疏。

&esp;&esp;曲渡边拉了那位带着婴儿的女子一把,在对方惶然的视线中,递过去一半干粮,“我这里还有点吃的,也有水。”

&esp;&esp;女子连忙接过来,站起来不住弯腰:“谢谢!谢谢!”

&esp;&esp;官差嘀咕:“多管闲事的,等没了粮食,就知道不滥发善心了。”

&esp;&esp;曲渡边没搭理他,随这位姑娘到了一旁,还从水囊中倒了些干净的水给她,“慢慢吃。”

&esp;&esp;女子感激道:“谢谢小恩公。”

&esp;&esp;“我有点事情想问你。”

&esp;&esp;“您说。”

&esp;&esp;曲渡边:“县衙门口的粥施了几日了?”

&esp;&esp;女子低声说:“四日前,洪水冲毁堤坝,大家能逃出来的,都往这边聚,第二天下午就开始施粥了,只是官爷们说,粮食有限,一人一天只有一碗。”

&esp;&esp;曲渡边:“明显不够吃。”

&esp;&esp;女子:“现在这种时候,能吃上一口都是好事。”

&esp;&esp;曲渡边就没说话了,看着女子把那半块饼吃完。

&esp;&esp;他也没给她多余的,她丈夫和亲人似乎没在身边,又抱着婴儿,给太多她保不住食物。

&esp;&esp;“谢谢小恩公,您比今日早晨来县衙的小公子一样俊俏。”女子偷偷看了他一眼,不太敢冒犯,只夸了这一句。

&esp;&esp;“什么小公子?”

&esp;&esp;“不清楚……应该是个大人物,哦对了,同他一起来的,还有位昏迷的女人,现下都在县衙里面。”

&esp;&esp;曲渡边心一沉,蓦地站起来,三两步到了县衙门口,却被护卫拦了下来。

&esp;&esp;护卫呵斥道:“大人有令,百姓不得入内!”

&esp;&esp;曲渡边拽下脖颈上挂着的碧玉扳指,这是老登的随身扳指,在他搬到顺宁宫的时候给了他,内壁刻着御用纹章,还有皇室工艺作画,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出来此乃御用之物。

&esp;&esp;“去告诉你们家大人,京城来人。”

&esp;&esp;第117章

&esp;&esp;乐安县的县令匆匆出来。

&esp;&esp;县令姓华, 穿着草鞋,裤腿挽到膝盖,身上还有泥点子, 捧着碧

↑返回顶部↑
x
.

书页/目录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