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六零大院芭蕾美人[穿书] 第191(2 / 3)

加入书签

,没有任何反映,陈思雨同志,工作不好干啊。”

所以说来说去,问题还是出在思想部。

是思想部的金部长和他的后台好大喜功,不停的给各个农场压生产任务。

农场为了完成任务,就不得不逼着知青们多劳动。

好在思想部已经垮台了,《一尺的确良》也不仅仅是公演这一场。

陈思雨想了想,说:“马场长,如果你想我们的《的确良》能得到更多公演的机会,就找人写封表扬信寄到部队文工总团,把《的确良》夸一夸,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了。”

“好,我现在就去找人,找冷峻同志吧,他写得一手好写字,文采又好,咱们争取把你夸成一朵花儿。”马场长说。

合着他要去找她男朋友夸她?

这个很可以。

陈思雨很好奇,看冷峻会怎么夸她。

当然,她不是为了虚荣心而让别人尬夸自己,吹牛批。

作品首演,反响特别重要,要观众们愿意夸一下,总团就会因为口碑而给她更多的演出机会,她有更多的演出机会,才能把知青们所受的苦难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让人们关注知青群体。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部剧也不能改变什么。

但能做一点是一点。

陈家祥刻在莫辛纳甘上的那句话是真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边疆可真是个新奇的地方,演出完已经是夜里九点半了,要在北城,天早就黑透了,可在这儿的太阳都还没落山。

从昨天来,到今天下午,虽然陈思雨跟知青们接触不多,但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文艺工作者们的嫉妒与厌恶,但她并没放在心上,因为她知道,当演出结束,他们的态度就会转变的。

果然,昨天门庭冷落,无人搭理,但今天招待所外面围的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全是被演出征服,一腔激动无处渲泄的知青们。

眼看一帮文艺工作者来了,知青们呼啦啦的全围上来了。

下午在食堂跟陈思雨起过争执的那个女同志挤上前,自我介绍说:“陈思雨同志,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孙美云,你叫我小孙就好。我看戏报上说《的确良》的编剧是你,导演也是你,所以你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这是真的吗?”

陈思雨笑:“当然是真的。”

孙美云后退两步,深鞠一躬:“对不起陈老师,我下午对您的态度太差了,我向您道个歉吧,希望您能原谅我。”

宋小玉和轩昂同时撇嘴,剧组的人也全围到了陈思雨身边,当演出结束,他们终于神气了。

但陈思雨依旧很平和,笑着说:“一点小事而已,我都没放在心上,不用说对不起的。”

一个靠作品说话王牌编导,是不会把那么点小小的质疑放在心上的。

孙美云又说:“陈老师,我听说您没当过知青,那您是咋知道我们知青生活的。”

陈思雨说:“我去海胶岛演出过,听那边的知青们讲过,结合它,就创作了《一尺的确良》。”

“只是听人讲讲您就能搞创作啊,您是咋创搞作品的呀。”孙美云再问。

一帮姑娘也凑了上来,七嘴八舌:“聊聊呗,你是咋搞创作的?”

陈思雨并不喜欢跟人聊关于创作的问题,遂绕开了这个问题,却问孙美云:“你也是北城人吧,哪个厂的子弟,打算什么时候回城?”

说起这个,孙美云撇嘴:“我是家里的大姐,我爸的工作我弟顶了,我妈的工作我弟媳妇顶了,家里没岗位了,想回城,这辈子都不可能了。”

一帮女知青集体叹气:“谁都想回城,可回城哪有那么容易。”

这时另有个小姑娘凑了过来,问:“陈老师,您最后为什么要用的确良换高中课本啊,现在大学都不开了,读书也没用了,要我说,你就不该换,应该用那块的确良做个纱巾,往脖子上一系,那得多好看呀!”

其实用的确良换课本,才是《一尺的确良》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也是陈思雨排《的确良》的意义所在。

她是个穿越者,她不能直接告诉知青们大学还会开办,会复招。

那样,大家会把她当疯子的。

但她可以用假设的方式来劝说这些知青。

故意压低声音,她说:“你们没听说过嘛,过两年大学就会复招的,而且知青只要参加了高考,就可以不用走家庭关系,直接回城,还能安排工作。”

孙美云高声说:“不会吧,您听谁说的?”

别的知青也都说:“报纸上也没提过,您从哪儿听说的?”

宋小玉傻乎乎的,也凑了过来:“思雨姐,我从来没听过这个消息,你听谁说的,是不是别人在骗你啊?”

这丫头太耿直,搞的陈思雨的谎都快撒不下去了,不过陈思雨还有个得力的小助手,轩昂。他接过话茬说:“宋小玉,关于大学还要重开,北城人私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