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47(2 / 3)

加入书签

前……”

看到大哥微点了点头,他才大胆把推测说了出来,道:“过往数十年,北元各部常是秋后进犯,可见秋高马肥,他们此时战力最足。以‘市’换‘和’,当选此时为佳。”

辩驳接近尾声,裴少淮补充道:“若无强兵驻守边关,叫鞑虏望之生怯,捍卫我大庆安宁,则今日所言皆为妄想,无一可实现。”裴少淮向皇帝谏言道,“微臣赞同陈尚书所言,国库充盈之时,理应丰边关军饷、增卫所火器、壮官兵士气,若敢来抢,必叫他付出惨痛代价,如此才能让鞑虏不敢贸然来犯。”

皇帝赞许颔首。

陈尚书似乎仍有疑虑,他最后发问道:“裴给事中方才所言,听之皆有道理,只是……大庆这几年虽连年丰收,谷仓盈满,如遇灾年总有耗尽之时。若是寒冬连续十数年,乃至数十年,边关将士所需军饷、互市所需粮食,又从何而来?”

粮仓满,百姓安。

一抔谷米,便是这个世道最大的真理。

“开海。”裴少淮斩钉截铁说道,“周易有阴阳之道,世间亦是如此,北疆长冬,则南洋长春,春生谷物,海商会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回大庆。”

他需要一个有力的证明,故以棉织造为例,说道:“陛下去岁准允推广棉株种植,北直隶各府农户在贫瘠坡地上广种棉花,收成颇丰,估摸可产棉布数十万匹……单单是棉布一项,这几年足以撑起边关互市。”

他说的是北直隶农户种棉,而非棉织造坊。

裴少淮又承诺道:“微臣斗胆许诺,开海一事,五年之内可见成效。”是为了破局,也是为了鞭策自己。

“世间之事相互牵扯难分,大庆之内,若是破了一处僵局,则处处可见光明,若是一处不破,则处处不立。微臣立志做成此事,若是不成,甘愿受罚。”裴少淮慷慨言道。

未等皇帝发声,只见陈尚书缓步走过来,站于裴少淮身后,蓦地作揖言道:“臣——附议!”

随后是王尚书、马尚书……一众老官员皆来到裴少淮身后,同声言道:“臣附议。”

裴少淮既然敢应下如此许诺,何不成人之美?不管是开海,或是边防抵御鞑靼侵犯,区区五年算得了什么?

莫说是五年,便是十年,大庆也等得起。

今日之辩,辩的虽是北疆防御之事,论的是边关互市,却把“开海一事”辩得更加明了,裴少淮无需带着担忧南下,可以大胆施展才干。

看见御书房内诸位爱卿难得这般和气,而非争执不休,皇帝最是高兴,他说道:“伯……裴爱卿能有如此志气,朕甚是欣慰。”

又道:“趁大家都在,不妨再议一议,朕应当赏些什么为好?”难得无所顾虑赏赐伯渊,机不可失。

想要给裴少淮赐些物件,确实不易。

底下众臣子低声讨论了一圈,也未能提出个所以然来。若说赐服,裴少淮成婚之时,皇帝已赐麒麟袍;若说升官,裴少淮即将外任正五品知州,已连升两阶,圣眷不宜过盛;若说封侯进爵,开海之事未成,由伯爵晋升侯爵为时尚早。

至于赏官庄田亩、金银绸缎,赐臣宴席,又非皇帝秉性。

而且,皇帝有意赏赐,想如何赏便如何赏,哪有叫臣子们在底下团团商讨的。经皇帝这么一“闹”,方才辩驳时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得以缓和。

裴少淮主动上前道:“居上克明,为下克忠,臣子之志缘于君主之明,微臣不敢居功,更不敢图赏。”

“诶,朕既已开口,岂有收回之理?”皇帝笑呵呵言道,心中似乎早有打算,继续说道,“朕要赐你尚方剑,裴爱卿执剑南下,为我大庆开海。”又命兵部即日起,开始锻造尚方剑。

武官立大功,当赐骏马宝刀;文官当重任,则赐尚方剑。

裴少淮执剑南下,臣子在外,可便宜行事,意义非凡。

众臣子齐声道:“陛下英明。”无人反对。

裴少淮怔怔中回过神来,领赏道:“微臣叩谢隆恩,当不辱使命。”

廷议结束,皇帝留下内阁大臣商议要事,其他人依次散去。

……

兵部陈尚书候在乾清宫外,一直等到张令义从御书房中出来,两人相伴而行。他们同出于兵部,相识多年,关系很是不错。

“老陈啊,不是我说你,你也该收一收这暴躁脾气,好好反省反省。”张令义说道,“我早跟你说过,这个小小的给事中与其他年轻人不一样,他见识广博,且精悉兵家之道,不是鲁莽之流。”

谁料陈尚书直接反怼回去,道:“该反省的,难道不应该是张阁老自己吗?”

“我有什么好反省的?”

陈尚书停下步子,语气硬梆梆的,他问张令义:“你是他的座师,与他颇有一番渊源,明知这样一个好苗子,却没把他留在兵部里……就这还不够张阁老反省的?”

这回轮到张令义讪讪了,只好喃喃应道:“先让他磨砺一番,往后机会还多……还多。”只是说出来的话,他自己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