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 / 2)
舒王桓元嘉登基后, 建元景安。
在后世的史书记载与野史传说中,他几乎是一个传奇。
其一,便是他终生未立皇后, 未开后宫。
临终前传位皇弟桓元明,开了立哥儿为帝的先河。且要求皇陵不封不树,无碑无刻。
其二,便是他在位时将国家的发展推动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数不尽的发明与创造,皆在景安年间诞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这些发明,据说都出自景安年间另一位神秘人物——兴平伯之手。
兴平伯乃是爵位封号,史载兴平伯本是名出生乡野的书生,后弃文从商。
因缘际会与皇帝相识,竟得重用。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百工农桑无一不精,献策无数,以一介平民身份,得赐爵位,初封子爵,后封伯爵,传袭子孙,其夫郎也被封一品诰命。
其家乡双林县的百姓甚至为他立生祠祭祀,感谢当年兴平伯说服时任知县,在双林县率先推广种植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之后某年饥荒到来时,双林县不仅没有遭遇粮食危机,还有余力支援其它府县。
且自那之后,这些农作物彻底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有了新品种主食类作物的补充与平衡,小麦、水稻的粮价也相应回落。
这些加在一起,也为这个千疮百孔,几近摇摇欲坠的国家,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
数年的休养生息过后,日子愈发好过起来,渐有盛世之景。
……
而时间回溯到如今,严之默和姚灼刚刚接过圣旨,对自己突然成了“兴平子”与诰命夫郎的事情,仍满满尽是难以置信。
圣旨所言,这是为了表彰严之默利农桑、献药方、救皇子、制火器等的功劳。
别的不说,单从桓元嘉登基以后,先是解决了篡位不成的楚王及其母妃一族,其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明哥儿乃先帝七皇子的身份昭告天下一事便知,他对这位皇弟的偏爱与弥补之情多么明显。
不仅如此,还直接将整个合阳府给了明哥儿当封地。
一来是因为明哥儿在严宅生活日久,对合阳府感情深厚。
二来合阳府下的双林县,是率先种植新作物、推广新农具,且开始修建水泥路的地方。
桓元嘉希望明哥儿能跟着严之默学到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技巧,日后长大成人,也可辅佐自己,成为国之肱股。
至于严之默,本就护佑合阳王有功,更是合阳王亲自认的义兄。
可以想见,泼天富贵,简直唾手可得。
然而这些,偏偏是严之默最不屑一顾的东西。
倒是在搞清楚明哥儿的身份与身世时,二人着实唏嘘了一阵。
据说,七皇子的母妃乃是一名被先帝意外宠幸的宣氏宫女。
得帝王垂青后,便封了一个最低品阶的淑女,居于一处偏僻宫苑,且很快被喜新厌旧的先帝遗忘。
怎料,她竟仅仅因为那一次宠幸便怀上龙种。
宣氏自知,自己在后宫命如草芥,保住这个孩子并顺利生育的机会微乎其微。
她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活着,然而却没有瞒过圣宠正隆的丽妃的耳目。
但终究算她有些运气,在丽妃想要设计害她流产的当日,贴身宫女冒死去皇后宫中求救。
谁都知道皇后娘娘是先帝发妻,只是在当年诞下第一胎长公主时伤了身子,从此便体弱多病,甚少理事。
在后来再度怀孕,为先帝诞下唯一的嫡出皇子后,更是常年缠绵病榻。
可那日,谁也不知皇后为何动了恻隐之心。
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淑女,在跋扈的丽妃眼皮子底下将人带走,之后更是一直庇护着宣氏,直至她顺利生产。
宣氏诞下一名皇子,便是直接封个美人都有可能。
哪知七皇子出生没多久,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很快撒手人寰。
宫里流传出七皇子命格不祥的传闻,都说是他克死了皇后,让先帝对这个带走了发妻性命的皇子,满是厌恶之情,当即就下令,赐死淑女宣氏,又将七皇子送去行宫抚养,甚至不许他名入皇家玉牒。
一个不入玉牒的皇子,根本就不能算是皇子,从而没有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丽妃本以为这么一个小小婴孩,势必早就无声无息地死在了行宫,殊不知,一直有人在暗中相助。
而那个人,就是那时也不过年方七八岁的五皇子桓元嘉。
如此,七皇子,也就是明哥儿在桓元嘉的保护下长到六岁,却依旧在一次行宫走水的意外中被人挟持到行宫之外,欲杀之灭口。
后来赶到的暗卫除掉了刺客,自己却也身受重伤,无力将明哥儿送回安全的地方。
他临死前告诉了明哥儿一个去处,可后来桓元嘉去那里寻找,却没有寻到明哥儿的踪迹。
过去的一年中,桓元嘉一直在坚持寻找明哥儿的下落。
没想到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