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6(1 / 3)

加入书签

杨君苏笑着让梅雪给两人倒水,问道:“咱们有段时间没见了,你们最近怎么样?”

小路见杨君苏对待他们两个仍跟以前一样,心里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他连忙回答道:“我们都挺好的。我今天来问问那个机组承包的事。杨姐,我们机耕队可以承包农场吗?”

“可以呀。”

小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抛过来:“杨姐,我们要最低承包多少亩地?每亩地多少钱?能承包多少年?每亩地每年要上交多少钱?我们种什么农场管吗?”

李卫红不满地说道:“你一个一个的问不行吗?”

杨君苏冲李卫红笑笑:“没事,小路的问题都挺有代表性的。”

杨君苏说着拿出一叠表格交给小路:“现在农场只是在试行这个政策,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的细节还在商讨。正好,我也征求一下你们大家的意见,你看看这张调查问卷,照着上面的问题回答就行。”

小路低头一看,自己想问的问题上面全都有。

小路自己也没法做主,便笑着说道:“杨姐,你忙吧,我拿回去问问机耕队的其他人,看看大家怎么说。”

杨君苏点头:“好,你把这些问卷发下去,明天收回来交给梅雪统计。”

“好的好的。”

小路离开后,李卫红便急不可待地跟杨君苏倾诉衷肠:“杨姐,我就知道你肯定放不下我们大家,真好,咱们又团聚了。”

杨君苏说道:“卫红,属于咱们的大时代来了,咱们大干一场吧。”

李卫红心情荡漾:“杨姐,你说吧,让我干什么?我坚决听从你的指挥。”

杨君苏把李卫红调到总场,让她当营销部的主任,带着团队去外面开拓市场。

胜利农场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关于承包家庭农场,大家起初是心存疑虑。小路所在的机耕队是第一个承包的,杨二宝也参与了,他们一共承包了三百亩地,种植药材和蔬菜。

大家看到杨二宝都参与了,就想着,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吧,毕竟连杨家人都参与了。

继机耕队承包农场后,田翠翠也加入进来。

这次是联户承包,十户人家一起承包了一片林子养鸡,大家共担风险,共同盈利。

紧接着,鱼塘、牧场、养猪场、林场陆续有人来问。

杨君苏每日忙得脚不沾地,便临时抽调一部分人来专门负责此事。

……

杨君苏寄给宋要武的《关于国营农场改革的建议》,几经辗转,才到了宋要武手里。

她刚随爱人陈晋调到隔壁河西省长宁市市委,宋要武看完杨君苏的建议书后,就跟陈晋提了几句。

陈晋这几年总听宋要武提起杨君苏的名字,便说道:“总听你提起这个小杨,我倒是有些好奇她究竟是怎样的人才。”

宋要武把杨君苏的建议书拿出来给陈晋,陈晋认真看完,不住地点头:“这个小杨倒是挺有想法。”

宋要武道:“等你见了她就知道了。小杨是一个勇于开拓进取的干将,别人想不到的事,她能想到;别人不敢做的事,她敢做;她既胸怀大志又肯脚踏实地。胜利农场到底还是太小了,不够她施展的。”

陈晋心中一动,随即说道:“小杨是个大学生,又有几年基层工作经验,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刚调到长宁,长宁市情况复杂,下面的各个区县民风彪悍,贫穷落后,他要想在此地做些实事,正好需要杨君苏这种敢想敢干的人才。

陈晋考虑片刻,试探道:“小杨是女同志,她还成家了,要是调动工作阻力会不会很大?”男同志基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一般是妻子随丈夫调动,但换成女同志就麻烦多了。

宋要武说:“对于别人可能是这样,对于小杨来说,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她爱人你也知道,是温老爷子的小孙子,是个难得的贤夫良父。”

陈晋听到这个评价,默然片刻,旋即笑道:“这个小杨倒挺会选择爱人。”

宋要武笑道:“优秀的人才无论做什么都是优秀的。”

陈晋十分了解自己的妻子,能得到她如此高评价的人很少,这个杨君苏算是其中一个。

陈晋自此就开始遥遥关注些杨君苏,他越关注,有关杨君苏的消息就越多。他订阅了很多报纸,隔壁省的山河省的报纸自然也有,以前他只是略略扫过。这两个月来,胜利农场频频上报。

《改革春风吹满地,胜利农场再获胜利》,《胜利农场拼命大干,一年大变,《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杨君苏专访》。

……

杨君苏知道自己以后一定往上调,但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她重返胜利农场才一年,改革框架刚搭好,一切都才刚开始。

陈晋的电话打来了,陈晋的声音爽朗洪亮,杨君苏客气地道:“陈市长好,我是杨君苏,请问您有什么指示?”

陈晋问道:“小杨同志,我在报纸上看到胜利农场改革的报道了,你干得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