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281(3 / 3)

加入书签

珍卿无奈地道:“二姐,西式婚礼新娘服是白色,我们总不好喧宾夺主,中式婚礼又不宜穿白,恐怕白色风衣不妥吧。”

陆si姐听愣了,她觉得小妹说得对,赶紧开始翻箱捣柜,非要找出一种颜色来配这件旗袍。

婚礼上写写画画的事已办完,珍卿也要忙点报社的事。

荀学姐给珍卿一堆资料,叫她读完之后,写一点有的放矢的时评社论。

谢公馆太热闹了,疯魔的陆si姐没完没了地叫珍卿试衣服。珍卿没法专心读资料,干脆到外头,找了家清静的咖啡馆读资料。

珍卿先大致翻一翻,发现资料来源挺复杂,有历届政府的内部调查资料,有外国记者的实地采访记录,还有本土记者的实名采访。还有一个装照片的信封。珍卿先从文字资料读起。

一个叫伍德的美国女记者,花了一年多的功夫,走访应天、海宁、江越的烟花之地,当面采访各种层次的娼妓。

她们不是心甘情愿做娼ji,多是被家人卖到“脏地方”,有的是被爹娘哥哥卖,有的是被叔叔舅舅卖,还有更惨无人道的,有亲儿子把亲娘卖进娼家的。还有一些逃荒而来,没有别的生计,因此不得不卖起皮肉,有的是被同乡期骗,说是帮忙招工却被卖入娼寮……

珍卿读着一个个ji女的自述:

有一个叫镜儿的ji女,老家原来是赣州的。他们一家虽有田地,但一年的收成交了苛捐杂税,再被地痞流氓犁一遍,剩下的根本难以为生。镜儿的爹偷财主家的地瓜,被财主指使村中流氓活活打死。镜儿娘带着三个孩子,想上城里投奔亲戚,结果中途盘费不够,就把镜儿卖掉,筹集赶路的盘费继续走。

买进镜儿的人家,本意叫她做童养媳,一开始没有刻意虐待。可是老天爷真不疼人,那地方一直种甘蔗制土糖,清末民初时,他们的土糖行销中部六省,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产业。但自从洋人的白糖引进来,产量少杂质多的土糖,就被比较得一无是处。种甘蔗熬土糖的庄户,一家家破产了,镜儿被卖到脏地方,作为底层的ji妓,她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伍德女士去采访她时,镜儿已经染上脏病,在一家破庙苟延残喘……

有一个叫杨彩凤的ji女,她跟他的丈夫长富,都是珍卿的禹州同乡。长富在禹州的煤矿做工,煤矿坍塌把他埋在下头。那煤矿虽是官办的工业,话事人却是个洋鬼子,他用一点微薄的赔偿,就把杨彩凤打发走。杨彩凤跟长富没孩子,在老家也没有房屋田地,不然也不会出来挣命……毫无意外地,没有特殊技能的杨彩凤,渐渐沦为一个暗/娼……

珍卿心里沉甸甸,眼眶也开始酸涨,她感到光影一变,看见外面有两个帮派分子,拦住一个黄包车夫,猫逗耗子似的对峙着。那车夫点头哈腰陪着笑,僵持了好一阵子,还是被两个流氓夺了钱。

可是没有人理会这事,夺到钱的流氓得意而去,那车夫像被抽掉脊梁骨,没有支撑的上半身,不觉间塌得那么低,那么低……

那仓皇车夫的路途上,有一些无所期望的乞丐,呆呆地坐在街道边,不知在看什么,想什么。

一对西装洋服的洋人夫妻,悠然从衣衫褴褛的乞丐身边走过。那洋人男子举着文明棍,像在列队准备加入宫廷跳舞一样,他们那么优雅而自矜,像是很高贵的样子。

那对洋人夫妻走开去,跟迎面遇上的巡警说两句话,那巡警就来凶狠地驱赶街边乞丐。

这样的景象,珍卿已经习以为常,时常也觉麻木无感,可此刻看在眼里,心间陡然有尖刻的刺痛。

伍德女士在采访日记中写道,她对中国本来没有好印象,可是这里待到两年后,她发现中国人勤劳忍耐,智力也并不低下,只是太落后了,工业基础落后,政治制度落后,军事力量落后,所以国运民生每况愈下……

珍卿思量着自己的感想,她能写出什么时论社评呢?就像胖妈说的俗话,如果能长出头发来,谁甘心做个秃子呢?如果能活得像个人,谁愿过猪狗不如的日子?

最可骂的当然是当局,他们立了新政府,不思量认真整饬经济,恢复民生,却弄这么多手段清除异己,应该击鼓唾骂之。在其位不谋其政,被骂被杀都是应当的。可是现在形势严峻,乱讲话会有代价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