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394(3 / 4)

加入书签

不在的生殖崇拜。

以最普遍的艺术品陶器为例,它们的形制和图案,目前看来都与生殖有关。中国文明腹地出土的早期彩陶,他们的形制无论怎么变化,多接近于按中轴线旋转对称的球状,这种形状与孕育生命的妇女相似,也与世界各原始部落盛行的葫芦崇拜疑似有关。至于陶器上的蛇纹、人首蛇身蚊、人面鲵鱼纹、鱼蚊、蛙纹、鸟纹等,目前看来都与生殖繁衍有关……

(工作人员引导人们观看少量文物,以及大量的文物照片)

……

从奴隶制的夏朝,到终结奴隶制的秦朝,古代中国正从巫教向礼教转化,从鬼神世界向世俗化人间转化,这种转化呈现混沌相通的关系。

我们看到商朝早期的文物,承担祭祀功能的主要还是陶器,青铜器多为小件的实用工具,巫教祭祀的色彩并不鲜明。由于当时青铜器工艺水平的限制,当时的青铜器形、壁厚、纹饰等很粗糙。这是考古学家鉴定文物的重要指标。青铜器的鼎盛时期,主要在商朝至西周早期。这时它已取代陶器祭祀礼器的地位。天子和诸侯将鼎、簋按不同大小数量赐给王臣,这种青铜器已是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象征。

(珍卿越过人群,走到对应的文物陈放区域,站在半人高的青铜三足鼎旁边,沉着地向客人们解释:)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日臻完美,其成品形制厚重、刻镂深邃,器身遍布兽面、夔龙、凤鸟、云雷等纹样,展现从野蛮向文明进化的时代,统治者借以表现权威和力量的“狞厉之美”。

(衣冠齐楚的宾客们,一边竖着耳朵听演讲,一边伸长脖子专注地观察青铜器,发现许多细节与演讲者所言一致,有种难以言说的审美感受和欣悦感。珍卿对被吸引住的来宾继续说:)

请大家看这只周朝臣子的龙氏鼎,其高36英尺……而器身内刻的金文,正是周天子赐士人甲后,士人甲感到无上的荣光,将得到王上赏赐礼器的情形和心情,都镌刻在青铜器的内壁和底部。

(这时,按照预先设置好的程序,馆中工作人员已将绢布墨砚备好。珍卿大步铿锵地走到桌前,将事先练过多遍的金文摹写,一笔一画地书到纸上。)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9-25 19:29:40~2022-09-26 14:40:0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静世安生 10瓶;喜欢银子?、paddy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我永爱我的母国

波城美术馆的亚洲馆里, 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还在积蓄。

中国的书法近乎于绘画,洋人多觉得它太难学了。当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熟稔地运用中国式的小刷子, 将一个个近乎天书的文字,以横竖曲拐的线条描画出来, 这个女孩在观众眼中有了光环。她成了能解读天书的神秘使者。

观众们虔诚肃目, 屏息凝神, 那些捂着嘴小声赞叹的人, 不是念叨天主就是念叨神子, 不敢相信世上有这等神奇艺术。也有人不可置信地议论,这女孩看起来太年轻了,难以想象她经过怎么艰难的训练, 才达到这样天赋的水准。

在大家神奇惊叹的时候,珍卿毫无滞涩地写完三百二十九字,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立刻上来, 把这张大绢布撑起来供大家观赏。

绢布竖起来所有人都能看分明, 观众更惊奇赞叹, 议论不断。这场演讲从书法这告一段落,人们围着珍卿嘘长问短, 有人好奇她练习多少年, 有人请她朗读她写的字,有更懂行的问这是中国哪种文字, 此人会一点汉字楷书想学这个……

来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少, 不少人跟珍卿最初想法相同, 觉得这种事格外令人感到屈辱。反倒珍卿讨厌的乔治·周, 想对珍卿冷嘲热讽、倒打一耙, 却一直没有机会。当戈登·萨尔责先生找到珍卿, 跟她介绍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珍卿顺着戈登先生的话意,告诉那些热情的观展者,说希望这里的中国文物,有一天能回到她的国家,这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太重要……

这一天,珍卿在美术馆的演讲上了报纸,iris dew这个名字,在非教育界、文学界的其他圈子,也开始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戈登他们的帮助之下,作为当解说员的等价交换,珍卿之后获得馆方的允许,能复制一些中国文物的图文信息,当然有一个前提,要跟他们分享已知的文化信息。若想抄录拓印更多的文物信息,还要看以后跟美术馆交往如何……

归还文物是一个努力方向,话说人家祖先做的好强盗,抢来这么多好东西,他们的子孙能随便还回去吗?珍卿知道很难。

——————

秋季课程已经上了一半。

近来,在美中国留学生不是悲愤嚎啕,便是抑郁无声,当然也有歌照唱舞照跳,依然高乐无忧的恨国派。中国丢失了那么一大片国土,还是政府主动放弃,眼睁睁留予入侵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