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3章 灵机1动(1 / 2)

加入书签

别说沈谨、还有沈六和沈九兄弟都没吃过葫芦,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连蔓儿和小七,也没吃过几次。

嫩葫芦其实很好吃,和倭瓜等的吃饭一样,可以做汤,可以清炒,还可以腌製。做汤和清炒出来的葫芦,味道都非常鲜。但是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却极少有吃葫芦的。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个季节的瓜果蔬菜非常丰富,有许多比葫芦更好吃,更方便吃的菜蔬。而且葫芦嫩的能吃的,也就那么几天。

在三十里营子,除非是灾荒年月,没别的可吃了,一般的情况下,大家伙种葫芦多是为了做器物用的。

“葫芦也可以吃,那一会让厨房做了,咱们也尝尝。”沈谨就道。

“略吃一点尝鲜是可以,这个东西,我听村里的郎中讲,是寒凉的,不宜多吃。”连蔓儿小声告诉沈谨。

“蔓儿,你懂的还挺多的。”沈谨哦了一声,也小声对连蔓儿道。

“我土生土长啊,都是听老一辈人说的。”连蔓儿就笑道。

这些东西,她都是听张氏说的。比如说挖的野菜哪一种可以吃,怎么炮製最好吃,又比如乡间的一些常识。张氏甚至还教连蔓儿她们几个看夜空认识星座、分辨四时、预测天气。

张氏没念过书,但是她懂的东西着实不少,甚至让连蔓儿都感到惊讶。这是庄户人家一辈辈传下来的。张氏的这些知识,当然是从张青山和李氏那里学到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用来掉书袋、或者炫耀的,而是庄户人家生存的技能。

连蔓儿看过《三国演义》,里面将诸葛亮描绘的神通无比,通晓天文和地理,并利用这些知识,打了许多的胜仗。以前,连蔓儿觉得那很神奇,不过,在这个世界住的久了,她的这种感觉就淡了很多。

要说通天文晓地理,每一个合格的庄稼把式,都是通天文晓地理的。不是书中还有记载,某位将军,就是因为听了一个老农对于天气的预测,才利用这个预测打了一场胜仗。

只可惜在她前世的那个年代,虽然书本的教育极大的普及,但是这些一辈辈的传承却几近消失了。

当然,这些知识也不是每个庄稼人都懂。那也不是庄稼人,又没有机会获得良好教育的,就更不懂了。就比如在连家,张氏懂的最多,而周氏对这些东西,却是非常无知的。

连家老宅饭菜的单一,即便是饥荒年月,都不吃野菜的行为,就是明证。

据说也是大宅门出身的周氏,是不知道这些庄户人家生存的常识的。除了周氏之外,生于县城小户人家的古氏和蒋氏,也因为家里没有土地,同样并不具有这些常识。

“蔓儿,我也见过葫芦,却不是这样的。”沈谨又道。

“这个葫芦,是我们这本地的葫芦,你家里摆放、把玩的,肯定比这个漂亮。”连蔓儿就笑道。

葫芦多为两节的,三十里营子本地品种的葫芦也分为两节,但是分的并不明显,而是更趋向于一个圆形。也就是说,底下的那一节又大又圆,而上面的那一节就非常小。这种葫芦,最适宜做瓢。

而像一般人家做摆设、把玩的葫芦,一般是两节都同样圆润,而且大小也不会有太大差异的那种葫芦。

葫芦,谐音福禄,又因为它是蔓生,谐音“蔓带”,加在一起福禄万代,正好是福禄寿都占全了。因此,葫芦是一种非常吉祥的器具,用途也很多。除了做摆设、盛器,还可以做乐器,玩具,比如说葫芦笙和鸣虫葫芦。

然而,三十里营子本地的葫芦品种,并不合适那么多的用途,最多就是做瓢。庄户人家对福禄也没那么多的讲究,他们只要踏踏实实过日子。

“瓢你们见过吗?”连蔓儿笑着问眼前的三个城里小孩。

沈谨和沈谦都很诚实地摇头,唯有沈六,似乎并没有听到连蔓儿的问话。

连蔓儿点头,做出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这三个城里的小孩,应该是从来没有自己去提过水,也没有从大的容器里自己舀水喝过。她们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沈六应该比沈谨和沈谦强一些,但是他所接触的民生也不会太全面。

“那,小七,你还告诉五姐、小九哥,……还有……”连蔓儿朝着沈六的侧脸微笑,“还要请六爷指正。”

沈谨就飞快地看了沈六一眼,见沈六云淡风轻,显然心情不错的样子,心里微微吃一惊。沈六年少得志,性情严谨,极少有人敢在他跟前说笑,更别说是拿他调侃了。而连蔓儿,这分明是有些调侃沈六的意思。沈六竟然一点都没生气。

“……要等葫芦长成了……”小七那边已经拉着沈谦,很认真地给他讲葫芦和瓢。

要等葫芦长成之后,挑选形状好的,放到架子上,或者用别的东西支撑。这是要让葫芦继续长一段时间,又怕因为瓜秧萎缩,葫芦掉在地上摔坏了。

等葫芦晒的响干了,刮去外皮,然后用锯从顶端,将葫芦锯成两半,将里面的瓤掏干净,这就得到了两个瓢。用来舀水,舀米舀面,都非常得用。尤其是用来舀水,瓢这个东西,是用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