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高门庶女的生存指南 第168节(3 / 4)

加入书签

,半句关怀没有,直接质问道:“大郎、七郎他们为何还迟迟找不到李乙的踪迹?”

郑彧揣着手在身前,即使心里不大好受也不敢多说半句,努力尽着臣子的本分:“已经以江淮吴郡为中心,向四周大范围的搜寻,江淮郡王李湜之的官邸也派兵驻守,七郎接手了他所有文书往来,只要李乙藏身在那里,或是要与李湜之联系,都逃不了,想来应该不久便会有消息。”

“现在就有消息,我刚刚收到了丹阳郡的文书。”李毓冷哼一声,讥了句,“他都已经和突厥合谋要直取建邺了。”

听见前半句,郑彧严肃以待,可等后半句传入耳中,紧绷的表情变得懈怠,随即大笑起来,心想黄口小儿便是黄口小儿,还是得靠郑氏:“突厥远在天山以北,还被征虏将军王桓挡在隋郡之外,相隔数千里,如何能来取建邺?便是突厥铁骑踏破阳关,驿户骑五百里快马,短短三日就能收到消息,怎会像现在这般毫无平静?且天下有六百八十郡,一千五百二十四县,郡县便有两千两百有四,而建邺与隋郡中间横隔着的是三百郡,又有守军,突厥要到建邺,绝非易事,又怎会半点战火都没有。”

郑彧素来便不信上元郡等地方出现的异常是突厥人所为,劝诫道:“陛下莫要中圈套,想必就是李乙放出来扰乱人心的,要趁乱回到建邺,夺回帝位。”

李毓最烦的便是旁人这副自以为是的说教嘴脸,只是对这番有条而不紊的披肝沥胆之言,倒是也认真听进去几分,但他心中也仍还有疑虑:“王桓?舅父莫要忘了,其子王烹虽写了篇文书指认李乙谋反,但这位征虏将军可没有半点表示,听在西北的那几个族叔说,王桓在得知王烹、林从安背主后,还怒骂林从安,由此可知王桓心里还是支持李乙的,要是李乙寻他帮忙,未必就不会答应,配合李乙放突厥人从隋郡入本朝国土。”

他谨慎的说道:“《周易》有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不论真假,都绝不能懈驰,建邺必须守住,光靠禁卫和金吾卫还不够,十日前我就已下发诏令去往西南、北方、南方的几大军营,要他们迅速调兵来建邺。”

伴君多年,郑彧也懂得适可而止,不再多说。

不多时,尚书省新任的右仆射便送来函封,见李毓不接,瞬间回过味来,主动承担起报信的事,看过一遍后,再说:“镇守北边军营的将军说在此时刻,他们更要守防北方边疆不被回纥、犬戎偷袭,难以抽调兵力来护卫建邺。”

舅甥二人还来不及就此参议。

昨日派去王宣在建邺城外所居住别庄的内侍也回到兰台宫,提前便将腰弓成了个直角,低眉顺眼的进殿,唯唯否否禀道:“我到别庄时,王侍中穿蓑戴笠,正坐在亭中垂钓,得知陛下派我前去的用意后,说说”

一个说字后面半天也说不出,李毓失去耐心,明晃晃笑着,关怀的话硬是听出几分阴狠:“你舌头是怎么了,可要朕让医工前来瞧瞧?”

内侍连连摇头,不再结舌,狠心的闭眼咬牙,像是豁出这条命来,一股脑的往外蹦话:“王侍中说‘我一垂钓老翁,于士族而言何足挂齿,陛下要真为大局着想,便该尽快让建邺城内的士族离开南渡,以保全天下人才,谋来日社稷。’”

李毓气得当即就摔碎身旁陶罐,碎瓷声唏哩啪啦作响。

内侍被吓得唯唯否否的赶紧跪下。

昔日那个最被人称颂的仁爱大王,原本的模样一点点被撕破,他脚踩着内侍撑在地上的手掌,脚尖一点点的碾着那指节,只有这样才能解气,有力气开口说话:“这些士族果然都是一群郦寄之辈,见利而忘义也,毫无家国君主的意念,西南说要谨防流匪,南方又说要时刻注意海上岛国会趁突厥作乱时,前来偷袭沿海地区,一个个的都不肯调兵。现在他王宣又提什么为大局着想,只怕是他们暗地里早就商量好,等南渡之后,他们自可以再扶持个新的皇室起来,重新掌权,又抑或是早已跟李乙暗中串通好,突厥大概都是他们君臣联手放进来的,就为了来夺朕的位。”

“我偏不让他们如愿。”李毓喊来亲近的黄门侍郎,勒令道,“速发函文给王烹、林卫罹,让他们带兵来建邺!”

始终对林业绥还心存防患之心的郑彧立即大声阻止:“绝对不可!先帝在时,林氏便是相助东宫的,即使林从安写了文书割席,但也断不能太过信任。王烹与林从安也私交颇深,当年西南匪患,便是他林从安举荐的,陛下此时把林卫罹和王烹一同诏进建邺,还让他们带兵来,万一叫他们把你我当成了瓮中的鳖就来不及了!”

李毓提笔在藤纸上寥寥写完数个字,又重新誊抄一份,随后盖上自己的私印,恶狠道:“将谢五娘和他那双儿女接入宫中,我就不信林从安敢有二心。”末了,眼神又变得失望,“要不是那时舅父族中子弟无能,丢了西南两郡的守军,我何至于现在无兵可用。”

就在此时,尚书省的小吏匆匆又送来一封公文,还立在殿内的右仆射悄声走过去,简略看了几眼后,邀功一样笑着跑到案前:“陛下,宣城郡递来文书说可以支援兵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