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胡不归?(二)(2 / 3)

加入书签

g0ng祝了祝,仰头一饮而尽。

他放下浅口杯,0出怀中那块叠放好的丝帕。其实,绣完蕊心不过用得上一两个时辰的功夫,只是他一直拖着、拖着,迟迟没有完成。

仔细想来,这竟是他们之间唯一的关联了。

有一日,张羡钓想起一出是一出,盘问他今年怎么不张罗着蒸青团。程俭正坐在书房中练习写判词,每写好一道,折叠成箭形,往双耳的酒壶中一投。被老头子这么一问,打了岔,下一箭果然投歪。他懒洋洋地回答道:“食材都过了季,再做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张羡钓念在程俭要专心准备乡试的份上,没跟他追究。他的骈俪文还是写得不好不坏,反倒是策论文,被元漱秋提点过一通后,越写越上手,再拿出去年的习作一对b,连张羡钓都要赞一声大有所成。

“今年你要是还不能中榜,那就是苍天都不长眼了。”

程俭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老师就对我这么有信心?”

张羡钓抚着胡须,感叹道:“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学生,我才偏心这样说。皇帝推行科考的头几年,老夫也是做过几回通榜的。我看你现在的水平,别说录取,连状元也能做得。”

末了,张羡钓又说:“你真应当好好感谢公主。就算你铁了心不想做她的幕僚,她对你也有知遇之恩。”

程俭安静了片刻,提笔润墨,在罗纹纸写下几句词:“学生明白。”

张羡钓叹了一口气:“俭儿,你终归要出仕的。公主新开的折桂阁,未尝不是一个好去处。她抑世家、重寒门,兼之许多政见都和你一致。我素知她有ai才之心,否则也不会向她举荐你。”

程俭盯着未g的墨迹,隐约有些出神。半晌,他才想起来答话说:“她很好…都是学生不识好歹的错。”

张羡钓闻言,瞥了一眼那半阙词,原来写的是: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程俭一语成谶,秋意果真说浓就浓了。益州乡试如期在芙蓉城举行,时隔数月再回到这里,竟有些物是人非之感。辉夜楼成了普通的酒楼,杨府辟作了外地布商歇脚的会馆。他赴考途中路过此处,见几个梳着中分双髻的小儿,在开阔的大马路上,拿赭石画出格子,跳来跳去地玩。唯独这次,不会再有人从那高门后面探头,骂骂咧咧地驱赶他们了。

这一年乡试,程俭考中了解元。距离洪时英一案已过去了段时日,芙蓉城百姓到榜下围观,听衙役唱到榜首的名字,还在交头议论说是谁,有记x好的,一拍脑袋喊出了声:“这不是那位ai穿红袍的芙蓉郎吗?”

程俭混在人群中,听得此言,不免自嘲一哂。哪里会是他偏ai穿红袍呢,不过是有个道姑nv郎,赞过他穿秾yan的颜se好,他就正好在那天穿了而已。

同年孟冬,程俭启程前往上京,预备参加明年春季的省试。张羡钓特意来与他辞行,师徒二人走走停停,到了岷江渡口,已经不能往前再送,就在原地分别。

张羡钓拍了拍他的胳膊,语重心长地说:“去岁你参加科考,落榜不中,固然有杨家cha手的缘故,老夫倒不是十分失望。你这个x子,说得好听一点,是正直不阿、嫉恶如仇,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傲气有余、圆滑欠缺。不遇到些大小挫折磨一磨,怕你不懂得为人为官之难。”

程俭收敛了随x的神se,颔首认真道:“学生会记得老师教诲。”

张羡钓打量了他几眼,从衣袖中0出一个锦囊,仔细放到他手上:“来年你行冠礼时,老夫不一定赶得上。你的表字,我想来想去,应该没有b这个更合适的了。等你上了船再打开看吧。”

自古行冠礼,按俗应由受冠者的父亲主持。程俭的父亲早逝,哪里会不明白张羡钓此举背后的深意。他退后一步,理了理衣袍下摆,郑重地向老人一跪:“程俭谢过老师。老师多年栽培之恩,程俭没齿难忘。”

张羡钓把他从地上拉起来,帮他打掉衣服上的灰,絮絮叨叨地说:“得了。你同老夫作伴这么些年,知道我的脾x,我是最不讲究这些虚礼的。你此去,首要是做个无愧于心的好人,其次是做个无愧于民的好官,就不算辜负老夫了。”

程俭点了点头,渡口的风冷,江心萧萧有浮白,他却由衷地感到一gu暖意。这位华发渐生的老人,自他牵着他的手离开杨家那天算起,转眼过去了这么多年。程俭以师事之,以父事之,从刚刚到他的腰际,仰视着他的背影,长成到高过他,要他来仰视他了。

“我走后,老师自己开火做饭,一定要规律些。不要偷懒,吃了上顿没上顿,省得又犯胃寒的老毛病。”

张羡钓不耐烦地摆摆手,推搡着他赶快上路:“别啰里八嗦的了,没了一个你,还能饿si老夫不成?”

程俭不由得抿唇一笑,转身登上了航船。等他打点好行李,在座位上安顿下来,再回首向乌篷外一探,张羡钓已骑着毛驴走远了。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